耀邦同志指导文史教研室编教材
陆钦
1977年3月至12月,胡耀邦同志在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期间很关心文史教研工作。有一次,我们应约到他的办公室去座谈,地点在甲级楼;另一次,他到文史教研室来调研,地点在16号楼二层会议室。两次见面,他谈了许多关于如何读书、如何搞好教学科研的意见。事过几十年,现在回忆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我们要把多年来各种运动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多读书,读好书,一天读多少字,一个月读多少字,一年读多少字,脑子里多装知识。二、读什么?要多读经典,古今中外的名著就是经典,要列出一个书目,一部一部地读下去。三、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要学以致用,要为我们国家未来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四、结合文史教学定出科研计划,从基础的东西做起,一步一步搞出成果来。五、文史教学研究是中央党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借鉴。古为今用,外为中用。
耀邦同志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和大家打成一片,特自然,特亲切,特热情,特真诚,特直爽,真好像亲人在和我们拉家常,但很深刻的道理就在这里面,让人回味无穷。
在耀邦同志热切期盼和关怀指导下,文史教研室编写了六本书,总计222万字。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态度》(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革命文风》(中央党校教材)、《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传选注》(上、中、下三册,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古文选注》(中央党校教材)。
《论科学态度》《论革命文风》这两本书编起来占用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耀邦同志一再强调,要拨乱反正,要正本清源,我们很有必要系统地学习马恩列斯在科学态度、革命文风上的经典论述。教研室几次开会反复研究,最后还是决定:要通读《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来收集有关的资料,这是何等浩繁的工程。《马恩全集》50卷3200万字,《列宁全集》38卷1600万字,《斯大林全集》13卷300万字,总共5100万字。一共十几个人,分工通读,要细读、要精读,从这几千万字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以上两方面的论述,取得大量资料后,归纳若干问题,回过头来再审视选文段落,是否恰当。在编书过程中,精神上受到一次洗礼,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受益匪浅。经过反复讨论,再三斟酌,最后成书出版。我还记得书稿《论科学态度》征求意见时,吴江同志的反映是三个字:“看不懂”。当时教研室主任安庆山同志在会上传达这个信息时,他的面孔显得无可奈何,一次又一次用右手指梳理他花白的头发。可能是感到,我们费九牛二虎之力,编出的东西,看过后连句安慰的话语都没有,只有冷冰冰的“看不懂”三个字。后来,我仔细地思索,这“看不懂”三个字还真的很深刻,很实在。为什么?它起码有三层意思:一、孤立地阅读一段话语,不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和针对性,的确不免雾里看花,摸不到头脑;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特点,不经过深入地解析,真的不知所云;三、任何文章的选段,都不容易摆脱“断章取义”,有时引起不同的理解在所难免。例如,当年两位大哲学家在《人民日报》上展开激烈辩论,不就是由于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思维存在的同一性的不同理解引发的吗?看来,配合“解析”还是非常必要的,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传选注》,共三册。出版的时间比较晚一点,它从《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选编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103位政治人物的传记,加以详尽注释。读者通过阅读他们的生平事迹,可以观察他们的人生得失、精神风貌,可以总结出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编著者为:陈作梁、刘仲亭、萧少秋。刘君呕心沥血,编著此书,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古文选注》也是根据耀邦同志的指示精神编著的。选文内容尽量考虑到党校学员的特点。既有总结治国经验教训的内容,也有陶冶性情品德修养的篇章,多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每篇文章都有简评和注释。编著者为:刘景录、鲁金波、戴钦祥、张傲卉、陆钦、李亚麟。全书最后由陆钦统稿。后来编写的50多万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述要》可以说是这本书的姊妹篇。
以上六本书,为后来的党校文史教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段编书的经历,起码有三点收获:一、文史教研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要经历艰苦的磨练过程,这样心里才踏实。要十分珍惜现在的大好环境,生命非常宝贵。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二、学无止境,时代在前进,我们在业务上应当不断提高才有可能赶上时代的步伐。三人行,必有我师,但真理更可贵。亚里士多德曰:“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三、育人先育己,与时俱进,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上一层楼。巴尔扎克曰:“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在步入历史新时期之后,中央党校文史教研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和耀邦同志的关怀密切相关。在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仅以这篇短文来表达发自内心的缅怀之情。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