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

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著述的翻译和传播

——以《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为例

作者:郭丽兰    发布时间:2011-07-08   
分享到 :

朱执信(18851920),原名大符,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19061月、4月,朱执信以笔名“蛰伸”在《民报》第23号上连载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德意志革命家列传》,其中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生平、《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的主要内容、《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以及拉萨尔、倍倍尔的活动。这是我国近现代史上首次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著述的文章。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

一、对马克思的生平介绍

在《德意志革命家小传》(第3号上改为《德意志革命家列传》)中,朱执信翻译了《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和《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对马克思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同时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论述。

《德意志革命家小传》绪言部分介绍了译介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的初衷。朱执信指出,在德意志“社会主义学者于德独昌,于政治上有大势力,而他政党乃却顾失势仰其援焉。”[2-1]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时代背景。在这一时期,社会党在德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于德意志自一八七八年至一八九零年之间,社会党压抑之令盛行,然而社会党乃潜滋暗长,比较于前后,社会党之发达为最速之日。”[2-1]朱执信对社会党在德国革命发展所起重要作用是持赞赏态度的,他提出,“社会的运动,以德意志为最,其成败之迹足为鉴者多。而其功,实马尔克、拉萨尔、必卑尔(倍倍尔)为尸之。故不揣颛蒙,欲绍介之于我同胞。”

“甲马尔克(Marx)”译介了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倾向,马克思与恩格斯、卢格等人的友谊。卢梭在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虽然学习法律专业,但是对历史和哲学具有浓厚的兴趣。马克思博士毕业后,“从事日报之业,是一八四二年,马尔克既为主笔,始读社会主义之书而悦之。其所为文,风动一时,当世人士以不知马尔克之名为耻。”[2-2]马克思研究了各类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写作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倾向的文章,用朱执信的话来说,马克思的思想“轰动一时”、“无人不知”。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与卢格相识,组建了《德法年鉴》这一刊物,两人成为并肩战斗的战友。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与恩格斯相遇相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交往,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伙伴关系。“马尔克(马克思)既去法,嫣及尔(恩格斯)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其学说于比律悉(比利时)之日报间,言共产主义者群宗之。万国共产同盟会(共产主义者同盟)遂使草檄,布诸世,是为《共产主义宣言》(即《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2-3]朱执信介绍了《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第一、二、四章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

朱执信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为各社会党的社会主义倾向作解释,“学说既衍而渐广,徒党亦日盛,则欲为不利焉者愈多,势不能不有所倚恃。30年来,社会革命家时有干谒卿相,与坚相接纳者,是非诚心与之,其策略有不得不然者。”[2-4]但他认为,以《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各种社会主义存在着明显区别,“前乎马尔克言社会主义而攻击资本者,亦大有人,然能言其毒害之所由来,与谋所以去之之道何自者,盖未有闻也。”[2-3]以往的各种所谓的社会主义以及后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都进行过抨击,但是对于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却没有找到一条可行的途径。朱执信指出,“固空言无所裨。其既也,资本家因讪笑之,以为乌托邦固空想。未可得蕲至也。是亦社会革命家自为计未审之过也。夫马尔克之为《共产主义宣言》也,异于是。”

《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是对以往各种社会主义的超越,它并不是“空想”、“乌托邦”式的,而有着实实在在的实施纲领和实现途径。《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出版后在世界引起了不同寻常的反响,《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而其所惠于法国者尤深,时际法国革命”[2-5]。朱执信强调,《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受到一切无产者的拥护和尊从,共产主义者同盟把《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奉以金科玉律”,“故颂美马尔克(马克思)”[2-5]。《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的诞生,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发展。《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一文中,朱执信进一步指出,“自马尔克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学者大率无致绝对非难,论者独未之知耳。”[2-6]朱执信首次在中国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他把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进一步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为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3]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朱执信对《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的翻译,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解。朱执信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动力。“关于马尔克之意,以为阶级争斗,自历史来,其胜若败,必有所基。……故其宣言曰:‘自草昧混沌而降,至于吾今有生,所谓史者,何一非阶级争斗之陈迹乎?”[2-3]这一点,与《宣言》中所说的“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完全一致的,正是阶级、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变更和发展。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朱执信提出,其根源在于资本和资本家的实质—即建立于对劳动者的剥削之上,“马尔克以为:资本家者,掠夺者也。其行,盗贼也。其所得者,一出于浚削劳动者以自肥尔”[2-7],社会财富源于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家则通过掠夺劳动来获得财富和资本。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只有劳动者才有享有世间财产之权利。资产阶级是依靠剥削劳动者致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制度和剥削,导致了劳动阶级的贫困化。

朱执信指出,《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是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而其学理上之论议尤为世所宗者,则《资本史》及《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也。”[2-7]他通过译介《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关于雇佣劳动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实质,“譬有人日勤十二小时,而其六小时之劳动已足以增物之价,如其所受之佣钱,余六小时者直无报而程功者也。反而观之,则资本家仅以结果所增价之一部还与劳动者,而干没其余,标之曰利润,株主(即股东)辈分有之,是非实自劳动者所有中掠夺得之者耶”[2-8]?通过经济学的简单计算,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理论跃然纸上,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尖锐性的矛盾症结所在。正因为此,“马尔克此论,为社会学者所共尊,至今不衰”[2-8]

《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关于经济、社会的十条具体措施,旨在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来解决阶级和阶级冲突,这反映了朱执信认同马克思所说的变革生产关系是从根源上解决阶级斗争的关键。正如朱执信在《恢复秩序与创造秩序》一文所说,“现在这个阶级战争的状况,资本制度也不能长久了,还有别种秩序要起来了。”[4-1]通过分析阶级斗争产生、发展的原因、内容和形式,朱执信提出,阶级斗争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手段,应该通过革命的方式来实现所有制基础的改变。

四、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怎样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马克思那里是通过革命来获得社会和人民的解放。朱执信认为,中国社会必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社会,建立民主共和国。朱执信非常重视革命武装的作用,他公开宣称被压迫阶级应该通过斗争去夺取政权,并认为革命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马尔克又以为当时学者畏葸退缩,且前且却,遂驾空论而远实行,宜其目的之无从达也。苟悉力以从事焉,则共产之事易易耳。”[2-9]正如《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宣言》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人是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在朱执信那里,这句话被译为“故其宣言又曰:‘凡共产主义学者,知隐其目的与意思之争,为不衷而可耻。公言其去社会上一切不平组织而更新之行为,则其目的,自不久达。”[2-9]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思想是非常认同的,他认为应该通过革命打破社会中的阶级对立,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朱执信对革命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类。他提出,中国的革命应分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类,其中“社会革命者,于广义则凡社会上组织为急激生大变动皆可言之。故政治革命,亦可谓社会革命之一种。今所言者,社会经济组织上之革命而已,故可谓之狭义的社会革命。”[2-10]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概念上是一致的,两者应该并行,这也是朱执信在《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中批评德国社会党的缘由所在。朱执信指出,掌握国家政权是从事“社会革命”的前提条件,他主张“政治革命”成功后紧接着从事“社会革命”。他说道:“然决不能无为政治革命而径行之(即‘社会革命’)。何则?行之必借政治上权力,而非有政治革命,平民不能握此权。然则言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当然者也。”[2-11]中国应先进行“政治革命”,然后凭借政权紧接着从事“社会革命”。朱执信对中国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形成的原因、形式,两者并行的效果都进行了详尽分析,这为中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五、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力量

中国的革命运动依靠谁?朱执信认为,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特别是依靠工农,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最强大的,他通过古今中外国家、地区力量的对比得出,“如何是实力?今之所谓实力者,不过佣兵据地之谓。……国家之中最有力者为人民。人民所归向者,始谓之实力。若今之所谓有实力者,皆前人所指,无疾将死者也,何实力之足言。”[4-2]俄国的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非武力,亦非金钱,乃有主义之人民意志也,即所谓民意也。”[2-12]金钱和武力虽然可畏,但最终决定战争、革命胜负的还是在于民意。

  与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区分相对应,朱执信把革命的主体分别称为“细民”、“平民”。“凡政治革命之主体为平民,其客体为政府(广义);社会革命之主体为细民,其客体为豪右。平民、政府之义,今既为众所喻,而豪右、细民者,则以译欧文BourgeoisProle-tarians之二字,其用间有与中国文义殊者,不可不知也。”[2-13]朱执信指出,“细民”在日本被译为平民,或是劳动阶级。在中国,“细民”古义称为力役自养之人。从朱执信所翻译的Proletarian一词来看,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无产阶级或是劳动阶级。革命离不开人民大众,政治革命的主体是“平民”,社会革命的主体是“细民”,他们才是革命运动的“力之本体”,而革命家只是革命的“鼓吹者,不过兴发其力,而非力之本体。”“革命是平民推翻政府的战争,今后革命,固不纯恃会党,顾其力亦必不出于豪右,而出于细民,可予言者也。”

朱执信进而指出,革命不能仅仅是群众的自发行为,只有当人民群众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使革命内化为自觉行为,革命才能继续,才能取得成功。“政治之改良,实恃人民之认政治为一己之事,乃能进而不止,非吾人之力能使然也。”[2-15]因而,作为革命的指导者,当务之急应是致力于促进人民的觉醒,让人民认识到革命是“一己之事”,促使其形成共同的国民心理和责任感。五四运动后,朱执信看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巨大力量,他认为,中国革命中工人的力量是一天天增加,离开了农工的帮助,是形不成真正的力量。人民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反帝爱国运动、劳动阶级反对资本家的斗争等一系列革命运动,不是任何革命家所左右的,革命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对于革命党人来说,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力量,和人民并肩战斗。

六、对列宁和十月革命的认识

在中国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诞生以前,朱执信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对苏俄了解较多的研究者。他向往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新生的苏维埃国家,赞扬列宁的“布尔什维克精神”是“为社会主义牺牲的精神”,认为必须有这种精神,“才可以做一个革命事业”[4-3]。为了更好地研究苏维埃和共产主义,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他还准备到苏俄去学习。

围绕怎样使中国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问题,朱执信提出了“理想地区”、“理想军队”的改造方案。他特别考察了苏联的军队建设,提出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劳动军。他深切地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苏俄军队的指导作用,他从十月革命中得出“主义”能所产生的无比力量。“没有主义的兵,和有主义的兵战斗的力量,相差得太远。”[4-4]苏俄军队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在于训练时,“主义”的训练和军事知识是并重的。朱执信认为,一定要从兵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主义”成为军队自己的觉悟,这样的“主义”才是最能让人动心的。

朱执信十分重视俄国革命的经验,他把既是“防卫主义的武装”,又是“共同经济建设的先锋”的“赤卫队”,看作可供效法的楷模。他指出,这种新型的军队在主义的指导下,必须军工结合、寓兵于工。“我以为只有把寓兵于匪的制度,改做寓兵于工,就是创造一种劳动军。这个劳动军,就是俄国最新的劳动军一样,拿战时杀人的军队,变做平时生产的大力量。”[4-5]这种军队,一面是防卫的武力,一面是经济建设的先锋、生活的保障,可战可工,有利于兵士战时、平时身份的转换。更可贵的是,朱执信把苏联年6月、8月发表于《建设》杂志上的劳动军法典翻译出来,并以此为对照,证实其所构想的以“寓兵于工”的理想军队是切实可行的,而不是空想。

虽然朱执信在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存在着阶级局限和不足之处,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他比同时期的革命党人或是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人了解、传播马克思主义要全面和先进得多。他对农工力量的重视、对苏联的认同和借鉴,为后来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

[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朱执信集:上[C].北京:中华书局,19798[-1]10[-2]11[-3]9[-4]15[-5]55[-6]16[-7]17[-8]12[-9],54[-10]67[-11]377[-12]60[-13]64[-14]212[-15].

[3]欧阳跃峰.20世纪初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J].安徽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35.

[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朱执信集:下[C].北京:中华书局,1979863[-1]479[-2]782[-3]836[-4]836[-5].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