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app

回望“一五”:开启陇原工业新篇章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5-04-17   
分享到 :

甘肃,这片承载着丝绸之路辉煌的红色热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被纳入国家工业战略布局。以苏联援建“156项工程”为核心的16个重点项目在此落地生根,开启了陇原大地向国家新兴工业基地迈进的崭新篇章。

高瞻远瞩:党中央擘画重工业发展蓝图

1950年,新中国初立,百废待兴。面对西方封锁和国防安全压力,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这一战略决策为全国的工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2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发的《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以及《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及附表》进一步写明,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以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为了将“一五”计划落到实处,中央多次组织专家在全国进行实地调查。经过周密的论证、立项、选址等工作,将甘肃列为国家重点工业建设区域之一。为何选择甘肃?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李富春给出答案:“甘肃是战略后方,资源富集,工业亟待破局。”此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需要在远离战争的后方建厂。甘肃地处祖国腹地,省会兰州处在全国地理中心位置,是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又是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早在全民族抗战时期甘肃就是苏联援华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依资源建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的重要原则。甘肃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探明的矿藏资源主要有铀、铜、铁、煤、油页岩、石灰石等。白银等地探明的有色金属矿区,特别是金属铜储量,居全国前列。玉门油田探明可采石油储量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同时,全国70%左右的工业设施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甘肃工业近乎“一穷二白”,全省仅有几十家设备十分简陋的小厂矿和千余家小手工作坊,从业人员7100人,重工业几乎为零。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国家安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央决定将“156项工程”重点布局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此外,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作为,向中央争取项目和投资,全力配合中央工业布局战略,主动争取重点项目落户甘肃。

基于上述原因,中央决定以兰州为中心,兴建“156项工程”中的8项现代化工业企业,连同配套项目、限额以上项目和国防军工企业共16项。8项现代化工业企业分别是石油工业部所属兰州炼油厂,电力工业部所属兰州热电站,重工业部所属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兰州氮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第二机械工业部所属八〇五厂;配套项目是兰州供排水工程(兰州自来水厂);限额以上项目是永登水泥厂;国防军工企业包括一三五厂(万里机电厂)、二四二厂(新兰仪表厂)、七八一厂(长风机器厂),同属核工业的五〇四、四〇四厂,以及八一二〇基地(即酒泉火箭发射场、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一五”计划的实施给甘肃带来了发展机遇,甘肃迎来了现代工业的起步,对改变甘肃极其落后的工业现状,推动甘肃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勠力同心:举国体制铸就工业脊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建设,甘肃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但是工业基础薄弱,几乎无重工业,缺少技术和人才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发展工业困难重重。然而,刚刚获得解放的甘肃人民,向往美好的生活,对建设自己的家园有着巨大的干劲和热情。党和国家集中动员全国各方面力量,全省上下艰苦奋斗,让16项重点工程项目在甘肃陆续开工建设。

“全国一盘棋”的支援潮涌向陇原。为保证甘肃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扶持。“一五”时期,国家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力保重点,对甘肃累计投资23.27亿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95.56%。在人力方面,从全国抽调大批工业管理技术人员支援甘肃建设。1955年9月,东北建筑工程管理总局第一工程公司的7000名工人和3000名干部奉命前来支援,1956年至1957年,抽调吉林第八机械安装公司70%的人员来兰,负责安装兰州氮肥厂和兰州橡胶厂的设备。大连、上海等地炼油厂的数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奉命来兰,负责安装兰州炼油厂的设备。西安基本建设局第三十三工程处抽调人员来兰,负责安装兰州热电站的设备。上海自来水公司抽调108名技术骨干支援兰州自来水厂建设。同时,各地的商业、服务业、轻工业纷纷支援兰州,其中上海大批企业迁兰,填补了兰州许多空白,推进兰州的城市建设。在物资方面,中央从各地调拨重点工程建设所需要的钢材、水泥、木材等重要物资和施工机械。新建项目的设备70%由苏联提供,其余30%配套部分由全国统筹安排共同完成。全国上百家企业为甘肃重点项目赶制配件、备品、辅助材料等,千军万马支援甘肃重点工程建设,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甘肃省委闻令而动。甘肃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工业化是改变甘肃经济落后面貌的根本,将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全省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全方位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提供生产资料保障。1953年5月,甘肃省委出台《关于发展甘肃地方工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地方工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重点工程项目大规模基建服务,要发展建筑材料业,扩建和发展煤矿业,加强矿产勘探工作,建立中小型企业,发展农村服务和供应。兰州、张掖、酒泉等地的砖瓦厂、石料厂、耐火材料厂、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造厂等陆续建成,为工业建设提供基本建设材料。组建工业建设机构提供组织保障。1954年9月甘肃省计划委员会成立,10月兰州市委工业部、兰州市委基本建设部、兰州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等相继成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人才保障。省委抽调干部到工业比较集中的东北、华北参观实习,掌握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扩建技工学校,通过短训班、专业学习,培养了大批初级技术人员。发展农业多产粮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全省以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第一要务,通过兴修水利、水土保持、推广科技等方式增加粮食产量,“一五”期间,甘肃农业生产稳步上升,到195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6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为甘肃工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省人民群众全力支持。甘肃人民渴望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以极大的热情全力支持重点工程建设。新厂建设要征地,人民群众顾全大局,拆了房、迁了坟、砍了果树,割舍家园,移居他乡,为全省工业建设作出贡献。兰州化工厂(1957年9月兰州氮肥厂与兰州合成橡胶厂合并为兰州化工厂)建设过程中一度劳动力紧张,时任省长邓宝珊等省市领导先后率军民5万余人到工地义务劳动。省市领导还经常带领慰问团到工地慰问,上下沟通,协作配合,使新厂建设按国家计划正常运行。全省各族人民踊跃加入建设大军的行列,支援建设的劳动力达到30余万人次。经过艰苦创业,16个重点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兰州、白银、酒泉等地区成为工业建设的战场,尽管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建设者们住的是临时搭起的工棚、农村的土房、窑洞,甚至是“土窝子”,吃的是发糕、土豆、青稞等杂粮,喝的是沉淀后的黄河水,加之施工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许多作业要靠人拉肩扛,劳动十分繁重,然而数十万劳动大军以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企业为荣,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工程进展日新月异,创造了高速度建设的奇迹,许多项目提前竣工。

苏联专家给予大力援助。苏联不仅为甘肃的16项重点工程提供了主要设备,还派遣了200多名专家带着图纸和技术扎根甘肃。这些专家在地质勘查、选址规划、资料搜集、设计施工、设备安装及调试运行等环节提供了全面指导,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他们还参与兰州等城市的工业区规划,为兰州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功能分区、资源循环利用等方案,形成了以炼油厂、化工厂、热电厂为核心的工业集群,实现了能源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了兰州现代工业城市的基础。苏联专家通过现场教学和联合研究,帮助中国技术人员掌握先进技术,为工业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

以史为鉴: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一五”时期甘肃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揭开了甘肃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序幕,对甘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项重点工程建设奠定了甘肃工业发展的基础,构建了甘肃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充实了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培养了过硬的技术骨干队伍。历史照亮未来,“一五”时期的实践为今日甘肃留下深刻启示。

锚定国家战略。甘肃依托国家战略布局,在“一五”时期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建设区域,通过苏联援建及配套的16项重点项目,构建了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国防军工等现代工业体系。这种布局不仅使甘肃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还成为西北工业核心区,为后续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今日甘肃需继续依托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抢抓新能源、装备制造升级机遇,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强化国家战略统筹协调,确保更多重大项目落地,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强化区域协作。国家在“一五”时期通过“全国一盘棋”的资源调配手段统筹协调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援甘肃工业建设,甘肃则配套发展建材、农业保障供应,并依托上海等沿海城市迁兰企业的发展完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国家主导+地方协同”的模式。新时代甘肃可借鉴上海企业迁兰经验这一模式,统筹优化重大战略项目的资源配置,整合国家、地方和企业资源,推动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优势产业和区域集中。同时要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不但要积极建立省内协同机制,推动兰州与河西走廊、陇东南地区的产业联动,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还要加速构建跨省协作机制,利用“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深化与陕西、新疆等省区能源物流合作,实现资源互补,通过区域分工提升发展效率,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

筑牢人才根基。“一五”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对专业技术工人和工程师需求迫切,国家从全国抽调大批管理和技术人员支援甘肃建设,成立培黎技工学校等机构,通过短训班和专业学习培养初级技术人员。甘肃在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的同时,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技工学校定向培养等方式,快速补充技术工人队伍。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推动技术工人学习先进工艺,并与高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兰炼、兰化的技术人员成为全国石油化工领域的核心力量。当前甘肃区域发展应借鉴“一五”时期人才培育的经验,聚焦甘肃优势产业和优质资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技能人才培育体系,通过定向培养、跨区域人才引进等方式,培育“工匠+科学家”梯队,强化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储备,为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坚持自主创新。甘肃重点工程建设广泛引进苏联先进技术,如兰州炼油厂、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等项目均以苏联援建为主,通过与本地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建立了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的科研体系,为甘肃工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本地技术人员通过实践学习,逐步掌握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发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内工业空白,创下多个“共和国第一”。兰州炼油厂,中国现代炼油工业摇篮;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奠定“铜城”美誉;酒泉火箭发射场,叩开中国航天事业大门。当年苏联技术引进后的“再创新”,启示今日在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时,必须在大量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掌握核心科技,提高再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延续技术传承与创新机制。

(执笔人:诸葛云艺)

(原载:2025年4月16日,《甘肃日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