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的灵魂、创新及历史特点【4】
中央关于学习十八大精神的通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的新要求。
2012年9月3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提出的宏伟目标,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归结起来说,我们在这20年已经做和将要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0年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5年,对我们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参见《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中共十八大报告的意见》,《人民日报》2012年11月6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题目和主题均强调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比较而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主题关键词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有质的区别: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建成”把奋斗目标提到指日可待的程度,大大拉近了我们与小康社会的现实距离,使小康社会近在眼前。也就是说,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明朗、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四)关于改革开放或改革
改革开放或改革,可以说是新时期30多年来召开的7次党代会(从十二大到十八大)一以贯之的关键词。但每次党代会报告对改革开放阐述的角度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从党代会报告对改革开放的阐述,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30多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十七大报告在第二部分专门论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宝贵经验、历史地位,并对改革开放作了定性和高度评价。与十七大报告的集中综合论述不同,十八大报告则对改革开放作了分别论述,尤其是对人们关注的、事关改革的诸多难题作了回答。如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之,改革理念、改革精神贯穿于整个报告中,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各个方面。
以上通过十八大报告主题找出的四个主题关键词,其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线,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思想,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是动力。它们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是有机地构成十八大精神灵魂的四个要素。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比较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的主题可以发现,两者的主题关键词是基本相同的,这又如何理解?笔者以为,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这说明两者有内在联系,两者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但更有发展、创新和升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着重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报告则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三者的内在联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十七大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十八大则提升为指导思想;关于小康社会,十七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改革开放,前者是综论历史进程、经验和地位,后者是有针对性地对诸方面问题分门别类地加以阐述,体现了攻坚克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