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解放”廖承志的“三步妙棋”【2】
先闻其名: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曾呕心沥血、殚心竭虑地保护了党和国家的许多优秀干部。其中,“解放”廖承志,可以说是周恩来一手策划导演、精心“炮制”的“杰作”,极具智慧和喜剧性。周恩来为此连走了三步妙棋。
第一步棋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1971年6月,因探视得严重肺炎再次住院的九旬高龄母亲何香凝,廖承志回到家里。周恩来让秘书通知他,不必再回“隔离审查”的西皇城根民政部大院,什么时候回去等通知。
自1967年7月3日迎候援缅专家刘逸骨灰及外交部信使曹达林、张瑞琏以来,到1971年8月,廖承志在中国政坛销声匿迹了4年。1971年8月21日晚21时30分,日本著名政治家、自由民主党顾问松村谦三先生在东京国立第一医院因病逝世,终年88岁。松村先生患病期间,曾收到周恩来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的慰问电。8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郭沫若、廖承志致松村谦三家属唁电,意外出现了沉寂已久的廖承志的名字!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廖承志的名字在时隔4年之后第一次见诸报端,虽说是露“名”未露“面”,但“未成曲调先有情”。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这是周恩来一手策划的整个部署中的第一步!当其时也,郭沫若是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廖承志自1963年10月中日友好协会成立以来就担任会长,但是此时他还没有获得“解放”,所以没有“身份”。为了照顾廖承志,郭沫若也免去了“头衔”。这在以往的报道中是极为鲜见的。
彼时,对廖承志的“隔离审查”刚刚结束不久。据他自述:“已经同以前‘住’的‘别墅’永远告别,回到家来了”,“但尚未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等待,可是比以前进了一大步了”。当时,廖承志身体多病,据他自述:“我现在心绞痛、早跳都停了,只是脚还有些软,不能多走路,每天在花园兜两个圈子,便是我最大限度的活动量了。现还要每一个月到医院检查一次到二次,而且要继续不断吃那个‘anginin’,连着吃半年。”然而,中日邦交前线一再“告急”,需要得力“大将”。故而周恩来不动声色地加紧实施有关廖承志的复出“计划”。